台灣廟宇網
慶安宮
基隆慶安宮,道教宮觀。在基隆市新店里忠二路。據《台灣寺廟大觀》記載:俗稱雞籠媽祖廟。創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初在基隆市牛稠港虎子山畔,系一座專祀媽祖的小祠,後不久遷至今址,始名慶安宮。道光二十二年(1842),毀於地震,震後地方紳士張鳴岐、謝整合、陳秀潔等人倡儀修復一新﹔後因風雨浸蝕,年久失修,逐漸荒廢﹔民國元年(1912)農曆四月十七日由地方紳士許\梓桑、汪福蔭等人自福建湄洲媽祖廟迎請媽祖聖像蒞基,供奉於原址,並於五月破土動工重建此廟,翌年六月間建成﹔1943年,宮內兩廊遭日機炸毀﹔1963年春動土開工擴建,歷時七載完工﹔1976年,新建山門一座,不久又整修兩廂,宮貌益趨完整。此宮坐南朝北,佔地面積達四百餘平方米。

宮門首為拜殿,殿宇為重簷歇山式建築,頂覆黃色琉璃瓦,脊飾雙龍朝三星塑像,內供奉媽祖聖像兩尊,一紅一黑,皆淑儀端莊﹔正殿圍以鐵柵,氣氛森嚴,殿中龕內安奉媽祖坐像,龕外千里眼與順風耳分侍左右,英勇威武,忠心耿耿,龕前並祀媽祖等神像,殿前懸掛匾額一方,上書〝澤被蒼生〞四字﹔左殿供奉老子、孔子及蒼頡,右殿專祀土地公﹔右廂內奉媽祖木雕像,男女侍童護立兩旁。

基隆市忠二路的慶安宮,主神是供奉天上聖母也就是媽祖,228年來一直護佑著基隆市民,而說到慶安宮的歷史,主委童永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最早期的慶安宮只是位在中山區半山腰的一間小小廟宇,而廟裡的媽祖就是先民們從大陸請來的湄洲媽祖。

現在的慶安宮建於民國59年,主祀的這尊媽祖像原來是供奉在基隆舊牛稠港虎仔山的一座小廟中。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一位來自舊內湖庄的信徒何士蘭獻地、並由當地士紳集資修築慶安宮,將媽祖婆由小廟中移到此供奉,成為基隆的三大廟、八大景之一,也是基隆人信仰重地。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神佛聖誕日及過年期間,各地善男信女總自各地湧來參拜。慶安宮每月初一及十五還會舉行「補運」及「消災祈福禮斗」法會,為民眾服務。

慶安宮在著名的基隆中元祭也扮演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在農曆七月一日於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啟普渡活動後,於七月十二日先由慶安宮將「七月燈」(即普渡公燈)分送各姓氏宗親,將燈放在門口或街路口,以在夜間引導鬼魂遊路;再接下來的重頭戲,也就是七月十三日的「迎斗燈」亦在此舉行。這個儀式由信眾準備陣頭為前導,然後再由各姓氏組成單位迎接斗燈繞境以求平安,繞境結束後就將這些斗燈送到慶安宮安奉。次日,則在慶安宮前舉行「豎燈篙」活動,所謂燈篙,就是一支末端懸掛燈籠及招魂幡的長竹竿,當燈篙豎起之時,等於召告各路孤魂野鬼前來享用各界所供奉的各式祭品。不過如果燈篙豎得愈高,光可以照得更遠,代表看到的孤魂也愈多,因此供品也要準備得愈多,否則萬一供品不足,可能惹惱這些好兄弟而招致禍害,因此燈篙的高度要以當次祭拜的規模來決定,人們也會更謹慎準備祭品。

如果你在基隆問起「慶安宮」該怎麼走,可能有些人還不知道慶安宮是指哪裡;但是如果你問的是「媽祖廟」,那可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每年三月廿三日媽祖壽辰,各方善男信女,總會準備鮮花貢品為媽祖婆祝壽,甚至還會敬獻野台戲。一些小孩也從小認媽祖婆為「客母」(台語),據信該小孩會比較容易教養,成長順利。 近年來民眾的信仰出現了一種很奇妙的現象,就是除了到廟裏拜拜求平安之外,願意「花錢點燈」的人越來越多,有人點平安燈、也有人點增加智慧的光明燈,想要求考試順利或是發大財,還可以點文昌燈和財神燈。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香火鼎盛的慶安宮相當熱衷公益活動,除了每年中元祭的豎燈篙、迎斗燈都在這裡舉辦之外,每年的歲末年終,廟方也都自行送白米給低收入戶。有224年歷史的慶安宮,已經是許\多市民的信仰中心,更是政壇人士爭相拜訪之地。

基隆市慶安宮媽祖廟是全省唯一供奉湄洲媽.泉州媽.漳州媽的媽祖廟,有228年歷史,熱心社公益方面,包括捐建基隆復建中心.協辦全國詩人大會等,聞名國際的雞籠中元祭,也在慶安宮舉行迎斗燈.跳鍾馗.交接主普手爐等重要儀式。